孝感日报3月22日讯(通讯员张文新 特约记者李华雪) :3月18日,笔者在汤池镇大陈村看到,有的村民在刨土铲石,有的村民在开挖地基,有的在挑土抬沙,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然而,就在3年前,这里杂草丛生,垃圾乱倒,村里矛盾不断,2013年还被应城市定为软弱涣散村。2014年10月开始,大陈村全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5年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 因地制宜做好规划 大陈村位于汤池镇南部,紧邻皂市镇杨秀村,皂曹线穿村而过,全村现有182户、639人,耕地面积1500亩。 村党支部书记陈安华是个黝黑的中年男人,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2014年村“两委”换届,陈安华拍着胸脯跟村民表态:3年改变大陈村面貌,干不好就“下课”。 军令状已立,倒计时开始。2014年11月,陈安华带领村理事会成员到孝南区朋兴、西河等地参观学习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回来后,村理事会根据本村实际,积极筹划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第一步就是要做好村庄建设的总体规划,再分步实施建设。”陈安华表示,通过多次与村民召开会议,最后确定的规划设想是通过迁村腾地整体搬迁到规划区,建立科学排水排污管网,村前的开阔地修建公园、篮球场、路灯等公共设施,实现人畜分离等。 “前前后后开了十几次会议,有个别村民不同意,做了几次思想工作后就都认可了。”村理事会成员陈志勇说,大多数村民对于建设美丽乡村都是非常支持的,热情非常高。 自筹资金建设新村 规划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实施,但是最大的问题来了,资金从哪里来?按照规划,修建房子和村庄道路等工程,总预算约400万元。“400万元不是个小数目,我们也挠破了头。”陈安华说,之前开会同意搬迁的村民也退缩了,最后只剩14户愿意搬。 村“两委”一班人反复商量了多次,最后决定:14户也要搞,先弄出个样板来,让第一批人尝到甜头。 “一套房子造价14万元左右,一次拿不出的可以先出一部分再慢慢还。”陈安华说,建的是自己的房子,大家投工投劳,能省则省。由于7-10月份正是气温较高的月份,天气炎热无比,但是村民们齐心协力,毫无怨言,4个月就完成了两排14户房屋建设。 两排整齐划一的小洋楼矗立路旁,绿墙红瓦,绿树掩映。“搬到这里花的钱比自己建房还划算,现在过着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去年儿子也娶到了媳妇儿。”说起新家,老人陈志清满脸笑容。 去年,又有16户主动找到陈安华,要求搬到规划区。“现在做的就是这16户的房子,都跟村里签了合同,6月底完工,今年就可入住”,陈安华说,下一步,还会新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完成排水排污管网。 垃圾治理更加有序 说起以前的农村环境,村民周元英连连摆头:“村民都习惯性地朝门口倾倒垃圾,整个村时常臭气熏天。” 后来,村里修建了垃圾池,可是村民并不买账:“垃圾池常年没有人清扫,一到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要是遇上刮风,塑料袋、杂草吹得铺天盖地……” 规划区建成后,成立了乡村清洁工程理事会,制定了卫生保洁、绿化养护“分包到户”的管理制度,做到分包到户、责任到人,要求包干户对所负责的绿化地实行“三包”管理,即包“卫生保洁”、包“不乱堆放”、包“绿化苗木养护”(如除草、施肥、浇水等)。 “家门口就有垃圾收集桶,我们把垃圾倒里面,每天有人清运到镇里集中转走,村子变得优美整洁,村民自然就懂得爱护。”村民周元英乐呵呵地说,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村民卫生保洁意识,也让整个村庄管理更有序。 “我们计划通过5年时间,让全村村民都搬到规划区,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大家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陈安华自信地说。 |
老汉在田间捕鳝鱼时踩到一枚“铁疙瘩”,经专家鉴定,它是一枚航
滴滴车主接了一单,两乘客从武汉拼车去深圳,傍晚时分行至鄂赣省
应城市教育局关工委负责人以周恩来总理来访应城的历史为切入点,
应城市公安局义和派出所民警深入辖区走访时获悉,义和镇陶柳村有
湾子与该公司仅一条马路之隔。居民家距离厂子最近仅约20米。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