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张乐泰,是昌平公安分局预审大队民警,他患上弥漫性淋巴癌。发病前三年,他所在预审室共受理刑事案件293件473人,是受理命案最多的“王牌”预审室。病发后一年中,他坚持不脱警服,在治疗的同时回预审大队帮忙。今年6月14日,他永远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公安事业,终年39岁。 从营职军官到小警察 2007年是张乐泰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他转业离开奋斗了十五个春秋的军营。他再三选择后加入公安队伍,从一名管理一百多人的营职军官成了一个被人调遣的预审书记员。“无论是官还是兵,我看中的是这份职业。”转业后,他经常说起这句话。 据了解,从警之初,张乐泰对预审业务知识一片空白。他翻阅大量刑事执法类书籍,研习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盗窃等常见案的证据收集要件。他管年纪比自己小的民警叫“师傅”,遇到不懂不会的总是谦虚地向同事询问。 在工作中,张乐泰发现,人工书写笔录存在弊端,不仅跟不上审讯节奏,一旦翻新更改还影响卷面整洁。为了改进这个不足,他通过公安网浏览到福建省某公安局研发了一款笔录制作软件,便自掏腰包购买了授权密码。电子笔录提高了各预审室笔录制作的速度和准确率。“当全国公安系统推行笔录软件的时候,昌平分局预审大队早就用上了。”张乐泰的同事说。 预审让嫌疑人佩服 张乐泰的同事对他的工作能力赞不绝口,“他是被嫌疑人敬佩的预审,经他手的案子很少会遇到困难。”我们了解到,2008年的一天,预审民警正拿拒不承认私藏枪支弹药的“老江湖”没有办法。张乐泰和同事王道德坐定后,不搭理嫌疑人,自顾聊天。他从枪的起源、种类品型、口径、射速到人机效能等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嫌疑人几次想插嘴加入讨论,都被张乐泰喝止了。终于,嫌疑人开口了:“警官,我听得出来,你才是真正玩枪的人,我佩服,我交代!” 很快,民警们赶到昌平区南口镇某村庄,从一间房子的衣柜中翻出一杆枪筒锯短了的猎枪和几枚子弹,在院墙边藏獒的狗笼下,起获了一支汽枪和若干子弹。据张乐泰的同事称,这个方法就是用嫌疑人感兴趣的事情引其开口,寻找突破口。“谁知嫌疑人对他心生敬佩,直接招了”。 6次化疗22次放疗 去年6月,张乐泰确诊患有弥漫性大B淋巴瘤胃窦癌,病痛的折磨加上先后6次化疗、22次放疗,使身高173厘米的他,体重仅剩40多公斤。今年年初,他看到病情稍有好转就迫不及待地重返单位。除了每周一天例行医疗检查外,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 3个月前,张乐泰的岳父发现他的房间夜里经常亮着灯,走近窗才发现他半跪在床边,脸色苍白。原来张乐泰是胃疼难忍,彻夜难眠,已经持续两个月之久。他告诉家人,那时正值春节两会安保,单位人员少、案件多,工作压力极大,如果他倒下了,就要把工作负担放在同事的肩上,所以他一直默默忍受病痛,甚至没让同事察觉。 张乐泰的妻子告诉我们,在送他去医院抢救的路上,他说,“我要穿着警服走。”第一次抢救后,张乐泰说了一句“我对不起你”,之后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乐泰走的时候穿着警服,盖着党旗,我觉得这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张乐泰的战友说。 |
老汉在田间捕鳝鱼时踩到一枚“铁疙瘩”,经专家鉴定,它是一枚航
滴滴车主接了一单,两乘客从武汉拼车去深圳,傍晚时分行至鄂赣省
应城市教育局关工委负责人以周恩来总理来访应城的历史为切入点,
应城市公安局义和派出所民警深入辖区走访时获悉,义和镇陶柳村有
湾子与该公司仅一条马路之隔。居民家距离厂子最近仅约20米。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