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xwr 发表于 2012-10-24 11:08:55

建设“五个好”支部 配强新型农村“领路人”

    12日上午,从应城市客运站出发,穿过美丽的富水河,我们直奔汉宜公路穿村而过的应城市城北街道办事处白杨村。
    沿路青松掩映,幢幢楼房整齐排列,颇具现代气息的大型商务酒店,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小区,独具特色的当地农家乐园,旅游观光车穿梭往来,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拂过眼前,让人深刻感受这个位于城郊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白杨新村的变化发展。
    白杨新村小区占地38亩,共有178户,可居住7000余人。步入小区,记者看到,房屋户型多样,道路宽敞干净,绿化配套设施完善,公共厕所、健身器材等活动室一应俱全。白杨村党支部书记胡卫斌介绍说:“这个小区主要是针对本村和周边村中的一些无房居住的困难户,或者拆迁户而兴建的。”
    近年来,白杨村党支部以创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实施富民强村战略,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2010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45.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450元,连续三年被评为应城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村支部始终把建强、配齐班子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4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在胡卫斌的带动下,一门心思谋发展,让村民致富,让村容改变。
    白杨村境内石膏资源丰富,但想靠本村村民一次性集资百万元兴建膏粉企业又不现实。怎么办? 胡卫斌带领村干部先后跑遍潜江、利川等30多个县市。先后引进了湖北省玉兰膏粉有限责任公司、和昌石膏制品等企业,仅石膏膏粉一项,村集体获得纯收入30余万元,而且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
    2006年3月,胡卫斌经过反复市场调查后,觉得特色种养投入小、见效快,而且村里闲人和荒地、荒坡很多,正好可以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利用。胡卫斌首先选派本村能人到武汉东西湖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在荒坡上兴建草莓基地作为示范推广,然后带动其他村民一起种植。“一龙带九蛟。”胡卫斌先后带领村民养土猪、养三黄鸡,后来又种起了金银花。如今,白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靠特色种植年收入达2万元,靠特色养殖年收入过3万元的村民占到农户总数的80%,大批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村民开始走上了致富之路,更坚定了胡卫斌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决心。为此,白杨村不仅改建了村党组织活动场所,还把牢党员发展的关口,注重党员发展的质量。村支部每年发展1到2名党员,并注意跟踪培养和指导。如今,村党支部共有党员60名,下设5个党小组,该村已有48名党员“上岗”,这些党员在解决村务矛盾,带动村级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
    老党员张汉明被安排到了“治安维护”党小组,上岗后,他工作热情高,邻里乡亲有什么纠纷,他主动去解决,尽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2007年初,应城汤池旅游温泉建成。胡卫斌从规划民俗村建设入手,发展农家旅馆。动工前,有的村民不愿拆自家祖屋,抵触情绪很大。胡卫斌先拆掉自家旧房,建起三大间楼房式农家旅馆。然后,再苦口婆心上门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终于,胡卫斌赢得了村民支持,37座漂亮的农家旅馆拔地而起,当年就实现家家赢利。
    白杨村党支部通过开展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带”活动,带动党员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党员刘大平在“双带”活动影响下,带头闯出致富路,自办粉笔厂,年收入超过20万元。自办粉笔厂以来,刘大平共招收本村15名贫困群众进厂上班,并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胡卫斌动情地说:“现在村里像刘大平一样的党员‘双带’致富带头人有6名。” 
    2011年,胡卫斌带领村党支部引资800多万元建起雅园生态农庄项目,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同时,还组建了民俗表演队,推动白杨村旅游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底,村里接待国内外游客2.6万人次,年创旅游收入150多万元,人均增收3000余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设“五个好”支部 配强新型农村“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