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wa 发表于 2014-6-28 12:29:42

应城:天下灵泉 养生之都

    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
    战国楚辞赋家宋玉曾侨居应城,“尝侨居蒲骚,悯其师忠而被放,作九辩以述志”。景差也被放逐到应城,《楚纪·列士传》:“景差尝以事被放至蒲骚,见宋玉曰:不意重见故人,慰此去国恋恋之心。”
    盛弘之《荆州记》和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都有记载,李白来后,留下《安州应城玉女汤作》:“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阴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
欧阳修在应城读书时,作《楼头》诗:“百尺楼头万垒山,楚江南望隔晴烟;云藏白道天垂幕,帘卷黄昏月上弦;桑落蒲城催熟酒,柳衰章陌感凋年;发光如葆宁禁恨,不待为郎已飒然。”“欧阳修读书处”的西河古渡成为“应城八景”之一。
    明朝李幼滋在应城修建“鸿雪堂”。张居正来应城以《至应城访李义河给谏宿古城寺妙高台》诗作相赠。万历六年,李幼滋因助力新政有功,擢升为工部尚书,万历御赐“三代尚书”牌坊的旌表。
    徐养量是明万历进士,由御史官至兵部尚书,人称大司马, 他倾家荡产也不忘为应城修了第一座石桥,将其命名为“宏济桥”, 皇帝亲书“经纬名臣”牌匾。
    更有学界公推为明朝“一代著述之富”—陈士元,明户部尚书陈蕖,明左、右都御使、总督两广军务、南京户部尚书、入掌都察院总制京畿陈金,他们的名字在应城广为流传。

    一个人文传奇汇聚的神奇之都
    应城神奇,可以从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说起,是千古灵泉文化滋润的地方。
门板湾遗址:距今5000多年。有四大考古新发现,特别是墙体及门窗完整呈现,建筑技术和规模为新石器时期遗址所仅见。门板湾遗址和陶家湖古城遗址均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骚之役: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楚武王欲东渡汉江,扫平各诸侯小国,问鼎中原。楚师不卜而进,强渡大富水,全歼郧军,一举瓦解了郧军与四国盟军,取得了东渡汉水、直指襄洛的决定性胜利(《左传·桓公十一年》)。


千年孔庙:孔庙凝聚了程朱理学的嫡传精髓
    唐·显庆年间应城县令韦思谦“始建黉舍”。谢良佐任县令,修葺了应城孔庙,每年祭祀他亲自在儒学开课讲授程夫子的理学,撰著了《论语说》。朱熹在应城布道“程朱理学”,作《应城谢上蔡祠记》。
    明清矿井:《湖北通志》记载:“县西北团山北麓,因岩崩,石膏矿苗始露。”清末民国初年,应城团山膏、盐兼采,形成了十万矿工、三十里栈棚的产业集群。现在,应城兴建了“国家矿山公园”,其中“中国石膏博物馆”为全国唯一石膏博物馆,收藏着矿藏奥秘无穷的前世今生。
    文峰塔:位于应城市区南3公里,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砖石结构,六面七层,每层以螺旋式石阶相连接,游人可循阶而上, 现在为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总理纪念馆:1958年11月26日,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陪同朝鲜首相金日成到应城视察访问红旗人民公社,为缅怀周恩来总理,在“群跃楼”建立“周总理纪念馆”, 为应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城产业形成早,对外开放早。清·光绪五年,应城膏盐洞商成立“应城膏盐公所”,工商社团就此发轫。汉口开埠,应城“陈保泰”商号在口牌楼街购地皮百亩,兴建了膏场和汉水码头,以“应城商帮”的名义经营石膏运销业务。“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勋蒋作宾1929年在“国联”日内瓦会议上首次用华语发言,声振寰宇。
    1918年应城学生刘仁静、赵保民双双考入北京大学,刘仁静在北大加入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应城:天下灵泉 养生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