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 认真教书
教书是教师的中心工作。在教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状况,对于培养新世纪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诲人不倦认真教书,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教师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一、认真备课 写好教案
备课,是指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对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搞好教学,实践师德规范,必须认真备课。
做到备课标 深浅适当。认真学习研究新的课程标准,端正教学指导思想。严格按新课标进行教学,准确把握教学要求。通过钻研课标,一要把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方面的总要求;二是要把握各年级或各章节的课程目标和具体要求;三是把握各学段教学要求所要达到的程度。
做到备教材 抓住重点、难点。教材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首要任务。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教师应把满腔心血、全部精力倾注在对教材的钻研上。钻研教材,一般先整体理解,通览全册教材。然后是弄懂吃透,因为教材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还涉及现代的新科学知识,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深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是钻研教材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定教学重点,必须注意,它是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与其它部分相比,它是核心部分,它也是以后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和前提,它还是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或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难点主要是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确定难点,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结合起来,经过分析比较而定,不能凭主观设想而定,否则会出现难点不难,易点反难,招致教学失败。
做到备学生 有的放矢。备课前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条宝贵经验。备教材,主要解决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备学生,则是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备学生要了解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具备的基本能力怎样。二是学生的思想状况、思维特点和学风怎样。一般可按三类——上、中、下分开来设计教案。如何了解学生呢?我的作法是:一是直接了解、提问、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分析试卷、个别谈话等;二是间接了解,借鉴优秀教师摸出的经验,掌握学生什么年龄、性别、到什么年龄的学习规律、特点;了解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估计其学习状况,作出恰当的指导。
做到备教法 掌握授课技巧。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这要研究教学技巧。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以科学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是在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因此,教师是要引到学生会学能学,使他们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写好教案,做到以上几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每个教师必须写好教案,做到没有教案不能进课堂。
二、讲授得法、生动活泼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教师的道德修养、精神风貌、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得以集中反映。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启迪智慧的方法、生动风趣的语言,对培养学生驾驭知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做到内容正确、有理有据。内容正确是上课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其获得正确的观点,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首先,保证所讲知识的科学性。每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都有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规律。有的教师对教材作适当处理,或增或减、或重新组织,但不能违背科学原理。要保证教材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其次,注意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教学中要做到内容正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中的内在教育因素和各科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做到双基落实,有点有序。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落实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循序渐进。一是注意各科知识的系统性;二是学生认识过程的顺序性。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是以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因此,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搞跳跃式的教学,就会打乱教学秩序,破坏知识的系统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也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我们在训练中要有点有序,使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去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思维。
做到语言生动 有声有色。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怎么样,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研究语言艺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应是每个教师认真对待的问题。一是所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因为抽象概念、枯燥定理难以讲清。如果恰当地使用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如教“鸟”字里面有一点,多象鸟儿的眼睛呀!学生一定会露出笑脸,在脑子里打下深刻的烙印。二是启发想象,设置意境。教师通过刺激,激发学生再造想象,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谋其事”的感觉。三是情理结合,以情晓理。客观真理总是寓于一具体事物之中。因此,我们可借助电影、电视、多媒体和寓言故事等阐明某种理论观点。四是制造气氛 以情感人。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坟墓,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障碍。教师要创设研究制造特定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理智而动情地学好课文。五是以形助说,别有情趣。以“姿势助谈话”是毛主席倡导的教法之一,教师在讲课时,以恰当地手势、动作配合,能引人入胜。同时用图片、临时绘画、板书等直观教学为手段,也能使学生获得深刻、鲜明的印象。六是抑扬顿挫,以声激情。教师恰当地运用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低快慢,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一般难点、关键处速度放慢、语气加重。课堂秩序有所混乱时,可变换声调,压低嗓门,采取声缓而语重的方式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热情解惑 ,重在启迪
教师的教学过程除了授业,还要解惑,向学生解答课堂上还没有讲到或没弄懂得问题。为此,课外辅导是一种学生解惑的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它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一环节是课外时间进行的,辅导的对象在知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热情耐心地为学生解惑,千方百计启迪他们思维“开窍”。
做到解惑要有针对性。课外辅导对象是“优生”和“差生”两大类。这两类学生的差异很大,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和辅导方式,搞好“培优”和“补差”。做到课外辅导,必须了解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知识和思想根底、抓主要问题,有的放矢的辅导,才能收到解惑的效果。
做到解惑要有启发性。学生中特别是差生,有了疑问往往怕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问得不好不要指责,问到点子上的要多肯定,要不厌其烦,不怕多问,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教师不光会说,还要会给学生“解惑”,没有惑时,还要采取有效手段启发他们,使之有惑,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解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到解惑要标本兼治。解惑不能以惑解惑,还要在教学中逐步指导学生掌握解惑的方法,发展他们的智力,也就是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想力。这样,就算治到“本”上了。为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特别是随学生年龄的增长,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有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是一生都有用的。
综上所述,诲人不倦,认真教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教师的劳动与其他任何劳动是不同的。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智能、品格、言行等直接去影响学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新的世纪里,教师必须灵魂纯洁、道德高尚、品质优良,在以人为本,追求梦想的今天,我们为创造文明、富饶、进步的社会作出楷模。
页:
[1]